市救助站多举措推进“夏季送清凉”专项救助行动 为街面流浪乞讨等困难群体撑起“遮阳伞”
来源:攀枝花市救助站 发布时间:2025-07-23 选择阅读字号:[ 大 中 小 ] 阅读次数: 0
入夏以来,气温逐步攀升,街面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等困难群体面临较大安全风险,市救助站认真落实“夏季送清凉”专项救助行动工作要求,及时调整工作模式,多举措做好街面生活无着流浪乞讨等困难群体的主动救助工作。
一是关注重点,扩大范围。在时间节点方面,以高温极端天气为重点;在巡查区域方面,以东区为主,扩大到西区范围,并根据流浪乞讨人员活动特点,常态关注主干街道、地道天桥、背街小巷、商业街区、市场周边等流浪乞讨人员易出现区域外,重点关注公园绿地、桥梁涵洞、废弃房屋等易露宿区域,同时将渡口桥南务工人员聚集地、长途客运站点等临时遇困群众多发地等列入重点巡查范围;在救助对象方面,除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、乞讨人员和流浪儿童、精神障碍等特殊群体外,将务工不着、拾荒露宿等临时遇困群体纳入救助范围,帮助解决临时生存危机。
二是主动巡查,分类救助。以“花城救助党员服务队”为核心,开启“车巡+步巡”“主动巡查+紧急救助”“昼间常态巡查+夜间重点排查”模式,基本做到工作日每天至少1次街面常态巡查、每周至少1次夜间重点区域排查,极端天气状态下增加巡查频次和巡查人员。对于街面陷入临时生活困难的群体,愿意进入机构接受救助的,接入站内照料,不愿意接受机构救助的,予以“清凉包”(内含清凉油、退热贴、创可贴、压缩毛巾等)及饮水、饼干、自热食品、求助引导卡等救助物资,帮助解决临时生存危机;发现精神障碍、智力残疾、流浪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,予以保护性救助;发现街面突发急病的流浪乞讨等困难群众,协调急救机构或医疗机构救治。
三是迅速响应,协同联动。机构24小时为困难群众提供救助服务,求助电话24小时畅通,随时为电话求助对象解答救助政策、求助流程等,对于街面求助对象面临危机情况时,应急小组提供紧急救助。主动加强与公安部门的工作衔接,发现街面有精神障碍、成年人携带未成年人乞讨等情形时,辖区派出所配合处理和调查,保障对象及市民群众人身安全。响应街道、社区发现的流浪乞讨人员线索及求助线索,核实相关情况,属于救助对象的,按程序救助。有关部门送医的街面突发急病困难群众,及时进行甄别,先救治、后救助。统筹做好县区救助管理机构对象的身份核实、护送返乡等救助工作。
自6月19日专项救助行动启动以来,市救助站已开展街面主动巡查30次,出动服务队队员136人次、救助专用车30台次,救助街面困难群众17人次,发放“清凉包”23个,饮用水、自热食品、衣物、鞋袜等救助物资66件,发放救助宣传册148册、求助指引卡168份。协助社区转运返乡救助对象3人。